不是李尔王,不是麦克白——是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这个标题其实是一个吐槽,作为一个漫威女孩,我还没想到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里听人闭眼科普听到想要怼人竟然不是去看M家的超级英雄电影,而是一部Ntlive的戏剧放映。

所以,第一件事,《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不是李尔王,不是麦克白,它是莎士比亚27岁时所写的第一部悲剧,尽管知名度远不如四大悲剧的影响力,但也绝非是某一部莎剧的改编作品。

更何况,就我个人而言的口味,泰特斯的魅力远比四大悲剧来的更加动人。

 

就莎翁本身的作品而言,我最爱的是他的十四行诗,其次才是戏剧,或许是这个原因,这一版本的泰特斯有很多诗句的编排,或者说类诗句的台词铺排和设置,加上演员的台词功底和表演情绪都几乎(偶尔有瑕疵但完全可以接受)无可挑剔,即使对这出戏剧毫无了解纯粹从视听角度的观赏性而言,这出戏也仍然是极富韵律感与美感的。

而对我来说,泰斯特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剧情铺排上推进的节奏感把握的极好,无论是原句还是这一版本的编排上,场景的切换,高潮的设置,节奏的铺排,都让人非常容易集中注意力而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紧随不放,而不会因为过渡剧情的无聊乏味而跟着走神。

故事上,前半段对我的逻辑而言,泰特斯的愚忠和后来的突然反水在剧情上看起来有些过于苍白和突兀了,但老实说莎剧的故事里多半都有点这个毛病,罗密欧和朱丽叶那种头脑发热式的一见钟情,和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认定了某某杀了某某的各种悲剧由头,如果细究起逻辑来基本都经不起推理小说似的严密推敲。但后半部分复仇的设计上,除了最后我不是很能理解到底泰特斯要杀了自己的女儿之外(感觉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对于拉维妮娅来说,她活着只是痛苦,也只是为了复仇,复仇得到实践之后她的生命已经没有价值),我觉得逻辑和展开,好吧,其实就是经典的装疯设局,都是展开的十分舒服的。

更何况,莎士比亚的作品本身就是隐喻和待解读意味浓重的产物,你以为他写的爱情其实永远不单单在探讨爱情,你以为他在讲述复仇,但复仇背后又不仅仅是复仇。这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品无论多少次搬上舞台都不会让人觉得厌烦,就算是剧本,也能一次又一次被人捧起来诵读最经典的所在。

而在人物的塑造上,我是真的爱死了泰特斯这种纯粹的邪恶和暴力表述。可能是近些年实在是对于各种影视作品里执着于洗白反派的狗尾续貂式解读看到反胃了,所以当艾伦说出,我只恨我没有机会再做一千件一万件更坏的坏事时,我真的是要忍不住鼓掌了。就像艾伦这个人物本身一样,我觉得这出戏剧对于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上都是痛快、直白、锐利而不拖泥带水的。

泰特斯保持着对皇权和长子继承的敬畏时甚至可以杀死自己的小儿子,而当他决心复仇时又毫不介意将仇人剁成肉酱送上恶毒王后的餐桌。新皇帝愚蠢又邪恶,王后心里只有寻欢和报仇,两位“王子”被艾伦指使得团团转而对自己的愚蠢毫无自知,罗马的“民众”们对于发生的一起顺应变化而又似乎毫无呼应。

这真的有趣,而且实在是太有趣了。

以上任何一种设定都极有可能成为某种刻板而又单薄的脸谱化形象,但在这出戏剧里都显得生动而又富有戏剧性的激情、碰撞和冲突。

在放映开始前的访谈里,导演,演员,乃至NTlive的主持人一直都在强调这个版本对于暴力的真实还原和残酷,以至于我其实是有些担心,是否整部剧是用血腥和暴力作为吸引眼球的卖点而并没有其他更为精彩和深刻的卖点。但事实证明,场面确实很血腥(希望没有小朋友被家长带来看这个),但一切流血和暴力的场面都恰恰是为了剧情的展开和情绪的推进而服务的,包括导演讲到的为了平衡血腥暴力的“幽默”部分,并没有刻意又不合时宜的设置在暴力附近,而是选取了适当的节点调节观众的情绪,让你偶尔能够抽离出剧情里去,站到更为超然的视角去思考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我爱死送乳鸽外卖的罗马快递了)。

至于导演,大概是我看过的NTlive放映剧目里也许是最为年轻的一位导演了,稍微检索了一下她的信息,Blanche McIntyre真的是一位非常优秀又年轻的舞台剧导演(Stage Director),今年也大概只有37岁,从2012年开始才开始了它的第一份工作,而她在2017年交出的这份答卷,对我来说已经算是目前在NTlive观影历程里获得的最为精彩和充实的体验了。大概才华横溢和前途无量都不足以概括我对于她所呈现的这部作品的赞美与欣赏,毕竟在这样一部主题和表现的戏剧里,它本身所能展现和体现的东西远比我在这里妄加评论所能体现的要多的多的多的多。

另外一个很有趣的部分是,插播在幕间休息后面的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版本的《科利奥兰纳斯》,而抖森版本的《科利奥兰纳斯》恰巧是我本人看过的第一部NTlive戏剧放映,事实上我觉得两部戏剧在讨论和试图展现的主题里也有着有趣的呼应和共鸣。

科利奥兰纳斯在我看来是个人式的英雄与普遍意义上的民主之间的冲突和对撞,英雄的悲剧来源于人民身处的地位和立场所带来的情绪性和倾向性的抵触和攻击,其中不乏另外一群上位者的刻意煽动和引导。英雄是否应该抛下骄傲和尊严换取民众所能理解的“和善”“亲和”?而民众是否又该如何面对自负又孤独的英雄?而民主到底是什么?如何产生?由谁代表?怎么样才算正确?我觉得这是科利奥兰纳斯带给我的思考和追问。

而泰特斯所要探求的主题更为广阔和开放。我记得采访里,泰特斯自己的演员说到,这是一个关于泰特斯做了错误的选择,自己为自己招致悲剧的故事。戏剧的结尾,护民官和路歇斯也在追问,究竟是谁将灾祸招致到了罗马?是谁把这一切的种子引到我们中来?如果你试图深究一切悲剧的开始,你会说这从泰特斯分尸了新王后的儿子开始,从泰特斯没有拥护二王子或者自己坐上皇位开始。但是当你站在他们身处的时代立场站在泰特斯的位置去思考问题,这样的选择确实是一个勇武的将军会做出的,否则,泰特斯就不是这个悲剧,可怜又可悲的英雄虎落平阳,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了。

就像导演说的,这幕戏剧,地理上它发生在罗马,而如果我们看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那么它应该发生在英国,而如果我们思考它所要讨论的政治环境,那么它应该在美国。在戏剧的设置上,话筒,扩音器,全程在线的摄像机都充满了隐喻的象征意味,包括剧目开头时凯旋的泰特斯所穿的英式制服,结尾处新王后假扮复仇女神所着的浮夸装饰,都在替导演和剧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意向传达着自己的信息。

而且我觉得泰特斯的弟弟,护民官的角色所站的视角又有些耐人寻味,我十分喜欢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所呈现的演出,除去拉维妮娅受难后他的反应让我觉得有些出戏,我觉得全场他一直在串联、润滑、起承转合整个故事的发展。而这个角色和他的两个儿子也很奇妙,总是觉得时而他们是故事中的人,时而又似乎成了故事的旁观者和述说者,他们似乎在这个悲剧中有着超然的影响力和地位,又确实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和家族兴衰随波逐流的小人物和历史的尘埃。

我觉得在这个每个人都被时代洪流席卷和裹挟着,几乎没有选择地往前一泻千里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我们需要戏剧的比喻,故事和力量。

我们需要莎士比亚。

当然,我最爱的仍旧是亲爱的王尔德。

 

评论

热度(11)

©沙紫萦 / Powered by LOFTER